大江东去寄卫生袭之

干戈蛮触,问渠事直有,几何而已。毕竟颠狂成底事,谩把良心戕毁。坐穴藜床,磨穿铁砚,自有人知己。摩挲面目,不应长为人泚。 过眼一线浮华,辱随荣后,身外那须此。便恁归来嗟已晚,荒尽故园桃李。秋菊堪餐,春兰可采,免更烦邻里。孙郎如在,与君共枕流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干戈蛮触:比喻战争或争斗。
  • 渠事:他的事情。
  • 颠狂:疯狂,失常。
  • 戕毁:破坏,毁灭。
  • 藜床:用藜草编织的床。
  • 铁砚:坚硬的砚台,比喻坚定的意志。
  • 摩挲:轻轻抚摸。
  • :污点,瑕疵。
  • 一线浮华:微不足道的虚荣。
  • 辱随荣后:耻辱跟随在荣耀之后。
  • 孙郎:指孙权,这里可能指代理想中的英明领导者。

翻译

战争与争斗,问问他们,这些事情真的有必要吗,不过就是些无谓的纷争罢了。毕竟疯狂失常能成就什么事业,只会毁坏了自己的良心。坐在藜草编织的床上,磨穿了铁砚,总有人会理解你的。轻轻抚摸自己的面容,不应该总是让人看到污点。

眼前那一线的虚荣,耻辱总是紧随荣耀之后,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必要呢?即便如此归来也已太晚,荒废了故园中的桃李。秋天的菊花可以食用,春天的兰花可以采摘,免得再去麻烦邻里。如果孙郎还在,愿与你共枕于流水之畔。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虚荣与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倦。诗中“干戈蛮触”与“坐穴藜床,磨穿铁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物质浮华的轻视。结尾提到“孙郎如在,与君共枕流水”,则寄托了对理想领导者的期待和对和谐生活的憧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元代文人对时局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段成己

金稷山人,字诚之,号菊轩。段克己弟。哀宗正大间进士,授宜阳主簿。入元不仕。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