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读高昌佥宪公唐律十二首爱其清新雄杰殆本天成非吟哦造次可得韩退之慕樊宗师文苏子瞻拟黄鲁直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区区虽欲效颦第恐唐突西施耳和游张公洞

犹忆乘槎醉眼开,而今世变总蒿莱。 山连北固相将断,雨隔西津不过来。 佛占祗园银作界,人游蓬岛玉为台。 几回欲话兴亡事,月落潮平未尽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伏读:恭敬地阅读。
  • 高昌佥宪公:指高昌地区的官员。
  • 唐律:唐代诗歌的格律。
  • 天成:自然形成,非人为。
  • 吟哦:吟咏。
  • 造次:匆忙,仓促。
  • 韩退之:韩愈,唐代文学家。
  • 樊宗师:唐代文学家。
  • 苏子瞻:苏轼,宋代文学家。
  • 黄鲁直:黄庭坚,宋代文学家。
  • 效颦:模仿皱眉,比喻模仿别人而不得其法。
  • 唐突:冒犯。
  • 西施:古代美女。
  • 和游张公洞:与友人游张公洞时所作的诗。
  • 乘槎:乘船。
  • 蒿莱:野草,比喻世事变迁。
  • 北固:山名,在今江苏镇江。
  • 西津:渡口名。
  • 祗园:佛教圣地。
  • 银作界:形容佛寺的庄严。
  • 蓬岛:传说中的仙境。
  • 玉为台:形容仙境的华丽。
  • 兴亡事:国家兴衰的历史。
  • 潮平:潮水退去。

翻译

我恭敬地阅读了高昌地区的官员所作的十二首唐诗,喜爱它们的清新与雄浑,这些诗似乎是自然天成,而非匆忙吟咏所能达到的。韩愈仰慕樊宗师的文风,苏轼模仿黄庭坚的诗体,正是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所以才能模仿得像。我虽然也想模仿,但恐怕只会冒犯到古代的美女西施。这首诗是在与友人游张公洞时所作。

我还记得乘船时的醉眼朦胧,而今世事变迁,一切都如野草般凋零。山脉连绵至北固山,似乎将要断裂,雨水隔绝了西津渡口,无法过来。佛寺占据了祗园,用银色装饰,人们游览的蓬岛仙境,用玉石筑台。我多次想要谈论国家的兴衰历史,但当月亮落下,潮水退去时,我的哀愁仍未消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高昌佥宪公唐律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和对自然天成的诗风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将世事变迁比作蒿莱,将佛寺的庄严与仙境的华丽相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末句“月落潮平未尽哀”则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哀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唐桂芳

元明间歙县人,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唐元子。少从洪焱祖学。元至正中,授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朱元璋定徽州,召出仕,辞不就。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有《白云集》等。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