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仲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情见乎辞
少年著意作中秋,手捲珠帘上玉钩。明月欲上海波阔,瑞光万丈东南浮。
楼高一望八千里,翠色一点认瀛洲。桂华徘徊初泛滟,冷溢杯盘河汉流。
一时宾客尽豪逸,拥鼻不作商声讴。无何陵谷忽迁变,杀气黯惨缠九州。
生民冤血流未尽,白骨堆积如山邱。比来几见中秋月,悲风鬼哭声啾啾。
遗黎纵复脱刀机,忧思离散谁与鸠。回思少年事,刺促生百忧。
良辰不可再,金尊空相对。明月恨更多,故使浮云碍。
照见古人多少愁,懒与今人照兴废。今人古人俱可怜,百年忽忽如流川。
三军鞍马閒未得,镜中不觉摧朱颜。我欲排云叫阊阖,再拜玉皇香案前。
不求羽化为飞仙,不愿双持将相权。愿天早赐太平福,年年人月长团圆。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癸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远方的仙境。
- 桂华:指月光,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
- 泛滟:水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形容月光。
- 河汉:银河。
- 拥鼻:指掩鼻,表示不愿闻到不愉快的气味,这里指不愿听闻悲伤的歌声。
- 商声:古代五音之一,代表悲伤的音调。
- 讴:歌唱。
- 无何:不久。
- 陵谷:指地形的巨大变化,比喻世事变迁。
- 黯惨:阴暗凄惨。
- 缠:围绕。
- 比来:近来。
- 遗黎:指幸存的人民。
- 刀机:指战乱。
- 鸠:聚集。
- 刺促:急迫不安。
- 金尊:金质的酒杯,这里指酒。
- 阊阖:天门,这里指天庭。
- 羽化:道教中指修炼成仙。
- 将相权:指高官显贵的权力。
翻译
少年时特别在意中秋节,亲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明月即将升起,海面波光辽阔,瑞光万丈在东南方浮现。站在高楼上远望,仿佛能看到八千里外,翠色中一点认出了传说中的瀛洲。桂树的影子徘徊,月光初现泛着波光,冷冷地溢满了杯盘,银河似乎也在流动。一时的宾客都是豪迈飘逸之士,不愿掩鼻唱出悲伤的商调。不久之后,世事变迁,杀气阴暗凄惨地缠绕着九州。百姓的冤血还未流尽,白骨堆积如山丘。近来几次见到中秋的月亮,悲风中鬼哭声啾啾。幸存的百姓虽然逃脱了战乱,但忧思离散,无人聚集。回想少年时的事,急迫不安地生出百般忧愁。美好的时光不可再来,金杯空空相对。明月带来的遗憾更多,故意让浮云阻碍。照见了古人多少愁,不愿与今人照见兴衰。今人古人都是可怜的,百年匆匆如流水。三军鞍马还未得闲,镜中不觉已摧残了红颜。我想要排云直上叫开天门,再拜玉皇大帝香案前。不求修炼成仙,不愿双持将相的权力。只愿天早日赐予太平福,年年人月长久团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少年中秋与现今中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和平团圆的深切渴望。诗中,“少年著意作中秋”与“比来几见中秋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苦难的悲悯。结尾处,诗人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和家人团圆的期盼,体现了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情怀。
段克己
克己,字复之,河东人,世居绛之稷山。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里。金末以进士贡。北渡后,与成己避地龙门山中,馀廿年而卒,人称为遁庵先生。泰定间,孙吏部侍郎辅合克己、成己遗文为《二妙集》,刻之家塾。临川吴澄为之序曰:河东二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其诗如:「冤血流未尽,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战,何当洗甲兵。」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