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阻风

· 宋褧
昨日痴坐庾公楼,今晨祇过桑落洲。 连朝巨浪高似屋,万斛大舸轻于鸥。 青山两岸不可画,绿酒一尊能解忧。 行年五十倦頫仰,愁见京尘扑马头。
拼音

所属合集

#长江

赏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一夜西风,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长江也被风浪所阻。江水翻腾,浪花雪白;诗人伫立风中,白发飘飘,触景伤情,心有戚戚: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种种复杂的情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诗人的身心与长江融为一体,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诗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满江的白发吗! 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痴坐:呆坐,长时间静坐。
  • 庾公楼:古代名楼,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因庾亮而得名。
  • :只,仅仅。
  • 桑落洲: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
  • 巨浪:巨大的波浪。
  • 万斛:古代容量单位,这里形容船只巨大。
  • 大舸:大船。
  • :海鸥,这里比喻船只轻盈。
  • 頫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日常的劳累和应酬。
  • 京尘:京城的尘土,比喻繁华世界的喧嚣和纷扰。

翻译

昨天我呆坐在庾公楼上,今天早晨仅仅路过桑落洲。 连日来巨大的波浪高得像房屋,万斛的大船却轻盈如海鸥。 两岸的青山景色美得难以描绘,一杯绿酒足以解忧。 年已五十,厌倦了日常的低头抬头,愁见京城的尘土扑向马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连朝巨浪高似屋,万斛大舸轻于鸥”形象地描绘了江上的壮阔景象,而“青山两岸不可画,绿酒一尊能解忧”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行年五十倦頫仰,愁见京尘扑马头”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显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顺帝至元初,历监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以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谥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