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拼音

译文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即紫金山。 “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郁塞:忧郁窒塞。 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 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 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当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豪放、雄健的笔调描绘钟山、大江的雄伟壮丽,在缅怀金陵历史的同时,发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垒萧萧的新都,写得气势雄壮;抒发感今怀古之情的同时,又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喜悦。 “大江来从万山中”四句,写目之所见。浩浩的长江,从万山千壑中奔流而东,绵互两岸的山势,也随之而宛转东向,只有那龙蟠虎踞的钟山,挺然屹立在西边,好像要乘长风,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大江要东流,钟山要西上,这就赋予了它们以人格的力量,赋予了它们以浩然的正气,一个要冲向大海作波涛,一个要屹立西天作砥柱;一个能惊涛拍岸,一个不随波逐流,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大江和钟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气势之雄伟,器宇之轩昂,是江山的传神,也是诗人的写照。“江让相雄不相让”四句,分承“大江”与“钟山”两联。“相雄不相让”,正是对以上四句的高度概括;“形胜争夸”,则是对下文的有力开拓。 诗人的眼光从眼前的瑰实,一下转向深邃的历史。金陵的形胜,虽然依山带河,固若金汤;金陵的王气,虽然郁郁葱葱,至今不衰。然而守天下在德不在险,在于得人心而不在于什么“压之”之术。纵使秦始皇镇“金陵之气”,而金陵却依旧“佳气葱葱”,而为“我怀郁塞何由开”以下四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汉方全盛,而贾谊以为天下事可为痛哭者多;明方开国,而高启便有“我怀郁塞”之惑,这是远谋深虑者能够居安以思危、见患于未形的表现。诗人在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蓦然在“荒烟落日之中”,萌发一种怀古的感情,重现了“金陵昔时何牡哉?席卷英雄天下来”的景象,不禁陷入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沉思:那建都在这里的六代帝王,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剧,都在他的脑海里翻腾。“石头城下涛声怒”句,就是艺术地概括了在他脑海里重演的历史悲剧。南朝陈后主和三国吴孙皓的悲惨结局,正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导线。陈后主做了隋军的俘虏,这就是“武骑干群谁敢渡”的艺术概括。吴主孙皓先有“黄旗入洛”的历史笑柄,后有“铁锁横江未为固”的具体史实。这两位君主坐拥长江天险,而而遗下笑柄,甚至亡国,这是作者思索之因。 “前三国,后六朝”四句,是诗人进一步对六朝历史的探索和反思。如果说前四句是“点”,那么后四句就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剧,后四句便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前四句是铺陈史实,后四句便是深化主题。诗人认为不管是“前三国”,也好“后六朝”也好,它们都已经过去了,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当时那些豪华宫阙,如今也已埋没在荒烟蔓草之中。那些务于“割据”的“英雄”们,曾经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王朝,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几度战血流寒潮”,不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叹。这就是三国、六朝的历史,这就是供诗人凭吊、供渔樵闲话的千秋历史。新建起来的明代,能否改变历史的规津。诗人不敢想,也不敢说,然而这正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真正原因。 诗人把笔锋一转,从历史的深沉反思中跳到对现实的赞美歌颂,而把那一段潜台词轻任地抹掉。“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四句,表面上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实则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他希望从此铸甲兵,为农器,卖宝刀,买耕牛,真正与民休息,让老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着;他希望从此四海一家,再不要凭险割据,南北对峙,让老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有豪放伟岸之气,又有沉郁顿挫之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陵:今江苏南京。
  • 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
  • 大江:指长江。
  •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区东。
  • 葱葱:茂盛的样子。([yì]:埋葬)
  •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三国时期孙吴所筑。
  • 黄旗入洛:三国时,曹魏政权的象征是黄色,此处“黄旗入洛”指魏明帝曹叡青龙三年,大将军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临行前明帝在他的车子上插了黄旗以壮军威。后公孙渊被司马懿所灭,但曹魏政权不久也被司马氏所篡。这里以“黄旗入洛”暗指王朝的兴替。
  • 铁锁横江:三国末年,吴国为了阻挡西晋的军队,在长江上设置铁索,结果还是被西晋所灭。

翻译

长江从万山丛中奔腾而来,山势与江流都向着东方。钟山犹如巨龙独自向西飞去,似乎要冲破巨浪,借着长风前行。江山雄伟壮观,相互争雄,地形优越,都夸赞天下壮伟。秦始皇白白地在此埋藏黄金,地脉的旺气却至今仍然旺盛。我心中忧郁苦闷如何才能消除,酒酣之际登上城南的雨花台。顿时感觉到苍茫的万古之意,从荒烟落日的遥远之处扑面而来。石头城下波涛怒吼,千军万马谁敢渡江?黄旗入洛究竟有何祥瑞可言,铁索横江也不能保住政权。前面是三国,后面是六朝,宫阙都已荒芜,草木萧萧。英雄们趁着时机割据一方,多少次战争的鲜血在寒潮中流淌。我庆幸生逢圣明的君主在南方兴起,祸乱刚刚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今以后天下统一,四海一家,不必再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

赏析

这首诗是高启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的雄伟、金陵的历史变迁以及对时事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向往。诗的开篇写长江奔腾而来,山势与江流相应,气势磅礴。接着写钟山的雄伟,展现出金陵的地理形胜。然后,诗人回顾历史,提到秦始皇埋金、三国六朝的兴衰,感叹历史的沧桑变迁。诗中通过“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等描写,揭示了政权的兴衰无常和战争的残酷。最后,诗人庆幸生逢盛世,国家初定,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欣慰之情。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赞美,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