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天王寺

· 何中
天王小精庐,山角临城闉。 古称藩服雄,毕境环相陈。 塔影六七枝,瓦缝千万鳞。 烟明南台树,潮壮方山津。 老僧肯前揖,似余异人人。 指点壁间画,修庑行逡巡。 观音大自在,维摩妙悲颦。 苍然古木阴,寒山砦可亲。 版扉几尊者,一一皆风神。 老僧太息言,劫馀偶遗珍。 从今几年算,此壁终成尘。 余笑谓老僧,子意亦良勤。 适见俄已失,当悟无还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藩服:古代指诸侯国的服饰,这里指诸侯国。
  • 毕境:指边境。
  • 修庑:长廊。
  • 逡巡:徘徊,犹豫。
  • 大自在:佛教中指达到最高境界的自由状态。
  • 维摩:佛教中的菩萨,以智慧著称。
  • 悲颦:悲伤的表情。
  • :山寨,这里指山中的建筑。
  • 版扉:门板。
  • 尊者:对佛教中高级僧侣的尊称。
  • 劫馀:劫难之后。
  • :短暂的时间。
  • 还真:回归本真。

翻译

天王寺位于乌石山的一个小角落,紧邻城墙。这里曾是诸侯国的中心,四周环绕着边境。寺内有六七座塔,屋顶瓦片如同千万片鱼鳞。烟雾缭绕中,南台的树木显得格外明亮,潮水冲击着方山的渡口。

一位老僧前来迎接,似乎对我不寻常的来访感到惊讶。他指着墙上的画,带我在长廊中徘徊。观音菩萨展现着大自在的境界,维摩菩萨则带着悲伤的表情。古老的树木下,寒山中的建筑显得亲切。门板旁的尊者们,每一个都充满了风神。

老僧叹息道,这些遗迹是在劫难之后偶然保存下来的。但再过几年,这些壁画终将化为尘埃。我笑着对老僧说,你的想法也很勤勉。但适才所见转瞬即逝,应当领悟到一切最终都会回归本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石山天王寺的静谧景象和寺中老僧的对话,通过对古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无常。诗中,“塔影六七枝,瓦缝千万鳞”等句,巧妙地运用了数量词和比喻,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生动性。老僧与诗人的对话,则深刻表达了佛教中关于无常和回归本真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何中

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 2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