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秀岩上人归日本

几年中国游方遍,看水看山念念非。 海眼枯时千劫坏,日头出处一僧归。 黄梅雨打袈裟湿,白蜃云随锡杖飞。 富士岩前留语在,庭松新长旧禅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秀岩上人:一位日本僧人。
  • 游方:指僧人四处游历,参禅问道。
  • 海眼:传说中海的眼睛,这里指海。
  • 千劫:佛教用语,指极长的时间。
  • 日头出处: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东方。
  • 一僧归:指秀岩上人归国。
  • 黄梅雨:指初夏时节的雨,此时正值梅子黄熟。
  • 袈裟:僧人穿的法衣。
  • 白蜃云:指白色的云,蜃指大蛤,古人认为云是大蛤吐气形成的。
  • 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杖头有锡环。
  • 富士岩:指日本的富士山。
  • 庭松:庭院中的松树。
  • 禅扉:禅房的门。

翻译

秀岩上人游历中国多年,遍览山水,但他的心念始终不在此。当海水枯竭,历经千劫万物皆坏,太阳升起的东方,有一位僧人归去。黄梅时节的雨打湿了他的袈裟,白云伴随着他的锡杖飞翔。在富士山岩前留下话语,庭院中的松树又长高了,禅房的门也显得更加古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秀岩上人归国的情景,通过“海眼枯时千劫坏”和“日头出处一僧归”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僧人的归途。诗中“黄梅雨打袈裟湿,白蜃云随锡杖飞”生动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僧人的超然。结尾的“庭松新长旧禅扉”则暗示了时间的变迁与禅意的永恒。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僧人归途的感慨和对禅宗哲理的体悟。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