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坡惠州梅花三叠

白鹤峰头荔子村,谁唤东坡半死魂。 作诗恼花太愁绝,云月黯黯天昏昏。 欲教绮语洗蛮瘴,不使冠服栖丘园。 海山淮水隔万里,十年契阔陈寒温。 老仙不食烟火味,晓随鸦餐旸谷暾。 此花亦解慰流落,如在玉堂西掖门。 自从三叠振绝响,澹然相对俱忘言。 我来戏谱不调曲,时有问字争芳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鹤峰头荔子村:白鹤峰和荔子村都是惠州的地名。
  • 东坡半死魂:指苏轼,他曾被贬至惠州,此处形容其境遇艰难。
  • 恼花:因花而烦恼,指苏轼因梅花而作诗,表达其对梅花的深情。
  • 绮语:华美的言辞。
  • 蛮瘴:指南方边远地区的瘴气,比喻艰苦的环境。
  • 丘园:指隐居之地。
  • 海山淮水:分别指惠州和淮河,用以形容两地相隔遥远。
  • 契阔:久别重逢。
  • 陈寒温:问候冷暖,即询问近况。
  • 老仙:指苏轼,因其文才出众,被尊称为老仙。
  • 烟火味:指人间烟火,即世俗生活。
  • 旸谷暾:旸谷指日出之处,暾指阳光,这里形容苏轼的生活简朴,与自然为伴。
  • 玉堂西掖门:指朝廷中的高级官署,比喻梅花的高洁。
  • 三叠:指苏轼所作的《惠州梅花三叠》诗。
  • 澹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 不调曲:指不合常规的曲调,比喻诗作风格独特。
  • 问字:指求学问道。
  • 争芳樽:争相举杯,指文人雅集中的饮酒赋诗。

翻译

在白鹤峰下的荔子村,是谁唤起了东坡那半死不活的灵魂?他因梅花而作诗,显得太过忧愁,使得云月都黯淡无光,天空也显得昏昏沉沉。他想要用华美的言辞来洗涤南方的瘴气,不愿让自己的冠服栖息在隐居之地。海山与淮水相隔万里,十年未见,今日重逢,问候彼此的冷暖。老仙苏轼不食人间烟火,清晨随着乌鸦一起享用日出的阳光。这梅花也懂得慰藉流落之人,就像在朝廷的高级官署门前一样高洁。自从苏轼的《惠州梅花三叠》诗问世,那种淡泊宁静的境界让人相对无言。我来尝试谱写不合常规的曲调,时而有人来求学问道,争相举杯赋诗。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和创作,展现了其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诗中“白鹤峰头荔子村”等句,以地名点出苏轼的贬谪之地,而“东坡半死魂”则深刻表达了苏轼当时的艰难处境。后文通过“恼花”、“绮语”等词,展现了苏轼对梅花的深情及其用华美言辞表达内心世界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也体现了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