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秋七月不雨人心焦然乃戊午斋宿致城隍清源渠渡龙君嶅山五神于州宅以祷始至雨洗尘自是间微雨辄随止旱气转深苗且就槁要神弗获某忧惧不知所出越癸亥日亭午率郡僚吏申祷于庭未移顷雨大挚旄
老火犹骄气蕴隆,炉香爇罢日方中。
片云忽卷天河落,顷刻难名造化功。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己巳: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具体对应哪一年需结合历史背景。
- 斋宿:指进行斋戒并过夜,以示虔诚。
- 城隍:指城隍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 清源渠渡龙君: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水神或龙王。
- 嶅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槁:枯萎。
- 亭午:正午时分。
- 挚旄:挚,通“至”,到达;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这里可能指雨势大到如同旗帜般飘扬。
- 老火:指酷热的天气。
- 蕴隆:指天气闷热至极。
- 爇:点燃。
- 片云:一小片云。
- 天河:银河。
- 造化功:指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翻译
在己巳年的七月,长时间没有降雨,人们心中焦急。于是,在戊午日进行斋戒并过夜,将城隍、清源渠渡龙君、嶅山等五位神明请到州宅进行祈祷。刚开始时,雨洗去了尘埃,但之后每次只有微小的雨滴,随即停止。旱情愈发严重,庄稼即将枯萎。祈求神明却未得到回应,我感到忧虑和恐惧,不知如何是好。直到癸亥日的正午,我率领郡中的官员和吏员再次在庭院中祈祷。不久之后,大雨如旗帜般飘扬而至,难以言喻这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旱灾时期人们的焦急心情以及祈雨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斋戒、祈祷等细节,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明的虔诚。最终大雨的到来,不仅缓解了旱情,也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不可预测。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明之间的微妙关系。
牟巘
巘字献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学士子才之子,擢进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应龙,咸淳进士,元初起教授陵阳州,以上元簿致仕。当宋亡时,献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应龙遂以文章大家见推于东南。是时宋之遗民故老,伊忧抑郁,每托之诗篇以自明其志。若谢皋羽、林德阳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其他仇仁近、戴帅初辈,犹不免出为儒师,以升斗自给。献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缁。元贞、大德之间,年在耄耋,岿然备一时文献,为后生之所矜式。所著《陵阳集》若干卷,次子帅府都事应复所编,国史编修程端学为之序。谓其出处有元亮大节,正不当徒以诗律求之也。
► 4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