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感兴二十五首

自从判清浊,人文肇古羲。 中间更百圣,扶竖颠与衰。 孔孟死不作,千载无明师。 嗟此仁义路,举世争背驰。 无人障横溃,一朝坠民彝。 微言虽尚在,骎骎化侏离。 斯文亘万古,悠悠竟何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判清浊:区分善恶、是非。
  • 人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 :开始。
  • 古羲:古代的伏羲,传说中的文化始祖。
  • 百圣:众多圣人。
  • 扶竖:扶持,支撑。
  • 颠与衰:颠覆和衰败。
  •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 明师:贤明的导师。
  • 背驰:背道而驰。
  • 横溃:泛滥,失控。
  • 民彝:民众的道德准则。
  • 微言:精妙的言论。
  • 骎骎:迅速。
  • 化侏离:变得模糊不清。
  • 斯文:文化,文明。

翻译

自从区分了善恶是非,人类的文化便从古代的伏羲时代开始。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圣人的努力,他们扶持着文化的颠簸与衰落。孔子和孟子去世后,千年来再也没有出现像他们那样的贤明导师。可叹这仁义之路,整个世界都在与之背道而驰。没有人来阻止这种道德的泛滥,一天之内,民众的道德准则便崩塌了。虽然那些精妙的言论仍然存在,但它们迅速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文化跨越了万古,却不知它将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道德衰落的深切忧虑。诗中,方一夔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描绘了一个文化逐渐失落、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状。他怀念古代圣人的智慧和教导,感叹现代社会中仁义之路的荒芜。诗的最后,作者对文化的未来表达了迷茫和无奈,反映了他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刻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