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尚书先生

前代衣冠第一人,老来鸣道振遗音。 勋庸臣子平生志,书易圣贤千古心。 士愿执经来鹿洞,客求挟册售鸡林。 飞仙虽去斯文在,山阁神光照斗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哀悼死者。
  • 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也用来指代士大夫或文明礼仪。
  • 鸣道:宣扬道义。
  • 振遗音:传承前人的声音或教诲。
  • 勋庸:功勋和才能。
  • 执经:手持经典,指学习或传授经典。
  • 鹿洞:指书院或学府。
  • 挟册:携带书籍。
  • 鸡林:古地名,这里可能指书市或文化交流的地方。
  • 飞仙:指已故的仙人或高人。
  • 斯文:指文化、文学或文人。
  • 神光:指精神的光辉或智慧的光芒。
  • 斗参:指北斗星和参星,常用来比喻高远或重要的位置。

翻译

哀悼尚书先生, 他是前代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晚年宣扬道义,传承前人的声音。 他的功勋和才能是他一生的追求, 而《书》和《易》则是圣贤们千古不变的心意。 学子们愿意带着经典来到书院学习, 客人则带着书籍到书市交流。 虽然他已经仙逝,但他的文化精神永存, 山阁中他的智慧光芒照耀着高远的星辰。

赏析

这首诗是对一位已故尚书先生的深切哀悼和崇高赞誉。诗人通过描绘尚书先生生前的功绩和对文化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诗中“前代衣冠第一人”和“勋庸臣子平生志”突出了尚书先生的卓越地位和不懈追求,而“鸣道振遗音”和“斯文在”则强调了他对文化和教育的传承与影响。最后,以“山阁神光照斗参”作结,形象地描绘了尚书先生精神的不朽和智慧的深远影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尚书先生的敬意和对其文化贡献的肯定。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