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注释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朝回:上朝回来。
典:押当。
债:欠人的钱。
行处:到处。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序
《曲江二首》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赏析
《曲江二首》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这首是第二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诗人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就能唤起春光明媚的美感。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馀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絃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馀象外”的艺术特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回:上朝回来。
- 典:典当、抵押。
- 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这里“寻常”是指平常。
翻译
上朝回来每天去典当春天的衣服,每天到江头买酒喝得大醉才回来。到处都欠下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在花丛中穿梭的蝴蝶能在深深的花丛中时隐时现,轻点水面的蜻蜓慢慢地在水面上飞着。传话给那明媚的春光,让它与我一同流连盘桓,暂时一同欣赏这美景,千万别违背了啊。
赏析
这首诗写于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后,以曲江的萧条与诗人的落寞相对照。前两句写诗人典衣买醉的穷困生活,反映出他内心的愁苦。“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对生活无奈的表达。后半部分通过对蝴蝶飞舞、蜻蜓点水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也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留恋。最后两句,诗人请求春光留下与自己相伴,更体现出他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珍惜。整首诗情景交融,情绪复杂而深沉。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醉后赠张九旭 》 —— [ 唐 ] 高适
- 《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 [ 唐 ] 杜甫
-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 [ 唐 ] 李白
-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 —— [ 唐 ] 杜甫
- 《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 [ 唐 ] 刘禹锡
- 《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 —— [ 唐 ] 李峤
- 《 题玄武禅师屋壁 》 —— [ 唐 ] 杜甫
-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 —— [ 唐 ] 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