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头山

· 杜甫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 :开阔。
  • 京华:京城,这里指长安。
  • 剑门:剑门关,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 殊方:异域,他乡。
  • 三分:指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 霸气:指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
  •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两个高台,这里指京城的景象。
  • 扬马:扬雄和司马相如,两位西汉著名的文学家。
  • 硉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 纡馀:曲折延伸。
  • 脂膏地:肥沃的土地。
  • 惨澹:凄凉萧条。
  • 豪侠窟:豪侠聚集的地方。
  • 仗钺:手持大斧,指掌握兵权。
  • 宣风:宣扬教化。
  • 专达:独断专行。
  • 柱石姿:比喻担当重任的姿态。
  • 论道:讨论治国之道。
  • 邦国活:使国家兴旺。

翻译

鹿头山多么高耸,这一天慰藉了我的饥渴。 山脉向西南断开,俯瞰可以看到千里开阔。 游子离开了京城,剑门关难以越过。 到了这里险阻终于结束,开始欣喜于原野的广阔。 异域之地曾经三分天下,霸气曾经在此间爆发。 如今天下一家,云端失去了京城的双阙。 悠然想起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的继任者名声高耸。 他们的文章令人感伤,他们的遗骨埋在何处。 曲折延伸的肥沃土地,凄凉萧条的豪侠聚集地。 掌握兵权的并非老臣,宣扬教化岂能独断专行。 冀公具有担当重任的姿态,讨论治国之道使国家兴旺。 这个人是多么幸运,公镇已经超过岁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鹿头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诗中,“鹿头何亭亭”一句,既描绘了鹿头山的高耸,也隐喻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表达了诗人离开京城的无奈和对险阻的感慨。后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欣慰和对未来治国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爱国情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