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边将

· 李频
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防秋:指秋季加强边防,以防敌人趁秋高马肥时入侵。
  • 戎马:指敌人的军队。
  • 诏发:皇帝下诏令派遣。
  • 雁门:古代边塞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
  • 陇首:指陇山之巅,陇山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处。
  • 河源:指黄河的源头,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 悠扬:形容声音或景色飘渺、远扬。
  • 黄云:指天空中黄色的云,常用来形容边塞的荒凉景象。
  • 苍莽:形容景色辽阔无边。
  • 白草:指边塞地区的一种植物,秋天变白。
  • 干戈:泛指武器,这里指战争。
  • 昆崙:即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这里指边疆的遥远之地。

翻译

为了防止秋季敌军趁机奔袭,皇帝下诏令派遣将军从雁门出征。将军率领着短兵器登上陇山之巅,独自横持长剑面向黄河的源头。夕阳悠扬地落下,黄色的云朵在天空中飘动,辽阔无边的边塞上,阴风中白草翻飞。如果将军继续深入征战,应该能够听到收复昆仑山的消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塞将军出征的壮烈场景,通过“防秋戎马”、“诏发将军”等词语,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性和将军的英勇。诗中“独横长剑向河源”一句,凸显了将军的孤独与决绝。后两句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苍凉而辽阔的氛围,表达了将军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李频

李频

李频,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後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