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亚赴安西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杀气:指秋天的肃杀之气。
- 薄:迫近,接近。
- 炎炽:炎热的火焰。
- 鹰隼:猛禽,如鹰和隼。
- 时危:时局危急。
- 异人:非凡的人。
- 草中:指从民间来。
- 苍然:急切的样子。
- 论事:讨论国家大事。
- 诏书:皇帝的命令。
- 奋舌:激烈辩论。
- 天意:皇帝的意愿。
- 箧笥:箱子,这里比喻知识丰富。
- 转丸:比喻应对迅速。
- 疏通:理解透彻。
- 经纶:治理国家。
- 神器:国家政权。
- 宗庙:皇室的祖庙。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省。
- 轩轾:高低,这里指地势险峻。
- 疮痍:创伤,比喻战乱后的景象。
-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大布衣:指平民。
- 藉:借助。
- 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 流沙:指边疆的沙漠。
- 前席:指皇帝向前移动坐席,表示重视。
- 历试:经历考验。
- 武威郡:地名,在今甘肃省。
- 孤峰:孤立的山峰。
- 石戴驿:石头上的驿站。
- 快马:快速奔跑的马。
- 金缠辔:金色的马缰绳。
- 黄羊:一种野生的羊。
- 饫:饱食。
- 芦酒:用芦苇酿制的酒。
- 踊跃:积极行动。
- 惨澹:忧愁,凄凉。
- 安边:安定边疆。
- 反正:恢复正道。
- 驾鼓车:指驾驭战车。
- 骐骥:良马,比喻英才。
- 龙吟:比喻英雄的呼声。
- 夹辅:辅佐。
翻译
南风带来了秋天的声音,肃杀之气逼近了炎热的火焰。盛夏时节,鹰隼在空中猛烈击打,时局危急,非凡之人适时而至。我的弟弟从民间匆匆赶来,急切地请求讨论国家大事。皇帝的命令让他上殿,他的辩论激烈到足以动摇皇帝的意愿。他的腹中藏有五十家兵法,应对问题如同转动丸子一样迅速,对文字的理解也非常透彻。他的治理国家之道都是新语,足以正定国家政权。皇室的祖庙尚且化为灰烬,君臣都流下了眼泪。崆峒山地势无轴,青海地势险峻。西极之地最为疮痍,连绵的山脉被烽火遮蔽。皇帝说,作为一个平民,借助你来辅佐元帅。坐看边疆的沙漠,因此你被派为使者。归来后皇帝会更加重视你,去远方并非只是经历考验。必须保存武威郡,为了长远的利益。孤峰上的石头上有驿站,快马配着金色的马缰绳。黄羊吃得饱而不膻,芦酒喝多了容易醉。踊跃是常人的情感,凄凉是苦士的志向。安定边疆敌人何在,恢复正道才是计策的开始。我听说驾驭战车,不应该用良马。英雄的呼声回响,辅佐等待着所达到的目的。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送别从弟杜亚赴安西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从弟的期望。杜甫通过描绘秋天的肃杀气氛和边疆的疮痍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他对从弟的才华和忠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有能力辅佐元帅,安定边疆,恢复国家的正道。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