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 杜甫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鹦鹉:一种能模仿人言的鸟类。
  • 含愁思:内心怀有忧愁和思绪。
  • 聪明:智慧,这里指鹦鹉的机智和理解力。
  • 忆别离:回忆离别之情。
  • 翠衿:指鹦鹉的绿色羽毛。
  • 浑短尽:完全短缺或稀少。
  • 红觜:指鹦鹉的红色嘴部。
  • 漫多知:指鹦鹉虽然知识丰富,但此时显得无用。
  • 开笼日:指鹦鹉被释放的日子。
  • 空残旧宿枝:只剩下空荡荡的旧树枝,指鹦鹉失去了栖息的地方。
  • 怜复损:既被怜爱又被损害。
  • 羽毛奇:指鹦鹉的羽毛非常美丽。

翻译

鹦鹉内心怀有忧愁和思绪,聪明地回忆着离别之情。 它的绿色羽毛已变得稀少,红色的嘴部虽然知识丰富,但此时显得无用。 它没有被释放的日子,只剩下空荡荡的旧树枝。 世人既怜爱它又损害它,它的美丽羽毛又有何用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鹦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悲悯。诗中,“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描绘了鹦鹉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其聪明与情感的深度。后文“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则通过对比鹦鹉的美丽与无用,暗示了外表的华丽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最后两句“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更是深刻地批判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对生命的伤害,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