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 杜甫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 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骊山: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是秦岭山脉的支脉。
  • 绝望幸:指皇帝不再临幸此地。
  • 花萼:指花萼楼,唐代长安城内的一座著名楼阁。
  • 罢登临:停止登楼观赏。
  • 朝烛:指朝见皇帝时的烛光,这里代指朝见皇帝的机会。
  • 赐金:指皇帝赐予的金钱。
  • 鼎湖: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这里指皇帝的离去。
  • 龙去远:比喻皇帝去世,远离人世。
  • 银海:指银河,这里比喻天上的世界。
  • 雁飞深:比喻皇帝的灵魂升天。
  • 万岁:对皇帝的尊称。
  • 蓬莱:神话中的仙山,这里指皇帝的灵魂所在之地。
  • 羽林:指皇帝的禁卫军。

翻译

骊山已不再期望皇帝的临幸,花萼楼也停止了登楼观赏。 地下不再有朝见皇帝的烛光,人间却还有皇帝赐予的金钱。 鼎湖的龙已经远去,银海中的雁飞得很深。 万岁的蓬莱仙山之上,永远悬挂着旧时的羽林旗帜。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骊山和花萼楼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唐朝衰落的哀思。诗中“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一句,既反映了皇帝不再临幸的现实,又暗示了朝廷的衰败与民间的富足并存。后两句以神话传说中的鼎湖和银海为背景,寓意皇帝的离去和灵魂的升天,充满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深沉的历史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