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丹浦非乐战

· 李频
自古为君道,垂衣致理难。 怀仁须去杀,用武即胜残。 毒帜诛方及,兵临衅可观。 居来彭蠡固,战罢洞庭宽。 雪国知天远,霜林是血丹。 吾皇则尧典,薄伐至桑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垂衣:指无为而治,即不采取激烈的手段治理国家。
  • 怀仁:心怀仁德。
  • 去杀:避免杀戮。
  • 胜残:战胜残暴。
  • 毒帜:指邪恶的旗帜,比喻邪恶势力。
  • 诛方及:指诛杀邪恶势力的行动正在展开。
  • 兵临衅:军队临近战争的边缘。
  • 彭蠡:古代湖泊名,今江西省鄱阳湖。
  • 洞庭:古代湖泊名,今湖南省洞庭湖。
  • 雪国:指北方寒冷的地区。
  • 霜林:结霜的树林。
  • 血丹:比喻战争中的血迹。
  • 尧典:指古代尧帝的典籍,比喻圣明治理。
  • 薄伐:轻微的征伐。
  • 桑乾: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桑干河。

翻译

自古以来,作为君主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是难以实现的。心怀仁德必须避免杀戮,运用武力则是为了战胜残暴。邪恶势力的旗帜正在被诛杀,军队临近战争的边缘,我们可以观察其动态。在彭蠡湖边,战后的洞庭湖显得更加宽广。北方的雪国知道天高皇帝远,结霜的树林中血迹斑斑。我们的皇帝效仿尧帝的圣明治理,轻微的征伐直至桑干河。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君主治国理念的思考,强调了仁德与武力并用的必要性。诗中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同时,诗人赞颂了皇帝的圣明治理,表达了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

李频

李频

李频,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後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