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

二王后,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周武隋文之子孙,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 周亡天下传于隋,隋人失之唐得之。唐兴十叶岁二百,介公酅公世为客。 明堂太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备威仪,助郊祭,高祖太宗之遗制。 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介公酅公:指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的两个儿子,介子推和酅公高,他们在周朝灭亡后被封为国宾。
  • 明堂太庙: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和重要典礼的地方。
  • :指代世代。
  • 朝享:指帝王在宗庙中举行的祭祀活动。
  • 备威仪:指准备和展示帝王的威严和礼仪。
  • 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
  • 守文君:指遵循文治的君主。

翻译

二王后,他们是何人?介公和酅公作为国家的宾客。他们是周武王和隋文帝的子孙。古人有言,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 周朝的天下传给了隋朝,隋朝失去的天下被唐朝所得。唐朝兴起了十个世代,共二百年,介公和酅公世代作为宾客。 在明堂太庙举行朝享之时,他们被引至宾位,展示帝王的威仪。展示威仪,辅助郊外的祭祀,这是高祖太宗留下的制度。 不仅仅是为了复兴灭亡的国家,不仅仅是为了继续断绝的世系。而是为了让继位的君主遵守文治,将亡国之孙作为警戒。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叙述周、隋、唐三朝的兴衰更替,以及介公和酅公的角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君主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中强调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暗示了君主应具备的谦逊和责任感。同时,通过提及介公和酅公在朝享和郊祭中的角色,展现了唐朝对前朝遗民的尊重和利用,体现了唐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包容。最后,诗句“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更是直接点明了君主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坚守文治,以避免重蹈覆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