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西阁二首

· 杜甫
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 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 失学从愚子,无家住老身。 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非时:不合时宜。
  • :频繁。
  • 地偏:地方偏远。
  • :指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 腊近:接近农历十二月,即年末。
  • 失学:没有上学。
  • 从愚子:跟随愚笨的儿子。
  • 无家:没有固定的住所。
  • 老身:老年人自称的谦词。
  • 西阁:指诗中的地点,可能是杜甫的住所或某个特定的地方。
  • 肯别:愿意离开。
  • 定留人:决定留下人。

翻译

江边的柳树不合时宜地发芽,江边的花朵频繁地呈现出冷淡的色彩。 这偏远的地方应该有瘴气,但接近年末时,却已隐约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我因失学而跟随愚笨的儿子,没有固定的家,只能四处流浪。 我不明白西阁的意思,它是否愿意让我离开,还是决定留下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偏远地区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观察,同时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不合时宜和孤独感。后两句“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则巧妙地结合了地理环境和时令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最后四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生活困境和内心的疑惑,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挣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