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nán):楠木,一种常绿大乔木,木材坚硬,可做建筑材料。
  • 诛茅(zhū máo):割除茅草,指整治土地。
  • 卜居(bǔ jū):选择居住的地方。
  • 髣髴(fǎng fú):仿佛,似乎。
  • 雷雨(léi yǔ):雷电和暴雨。
  • 沧波(cāng bō):青绿色的波浪,这里指江水。
  • 童童(tóng tóng):形容树冠茂盛,像童子的头发。
  • 虎倒龙颠(hǔ dǎo lóng diān):形容树干倒塌,枝叶散乱的样子。
  • 委榛棘(wěi zhēn jí):委弃在荆棘之中。
  • 胸臆(xiōng yì):胸中,内心。

翻译

我倚靠着江边的楠树,在草堂前,这棵树据老人们传说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为了这棵树,我割除茅草,选择这里居住,五月的时候,仿佛能听到寒蝉的鸣叫。 东南方向的风猛烈地吹来,江水翻滚,石头滚动,云气流动。 尽管雷雨交加,楠树仍然顽强地抵抗,但最终根断泉源,难道这是天意吗? 我特别喜爱这棵生长在江水边的古老楠树,它像浦上的童子一样,拥有茂盛的青翠树冠。 常常有野客因为害怕雪霜而频频留步,而行人则不过是为了聆听那树间的自然音乐。 如今,这棵树已经倒塌,枝叶散乱地委弃在荆棘之中,泪痕血点挂满胸前。 我有了新的诗句,却无处吟咏,草堂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杜甫对一棵古老楠树的深情。诗中,楠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对楠树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然而,楠树最终的倒塌,也隐喻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