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塞五首

· 杜甫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献凯:献上战利品,指军队胜利归来。
  • 继踵:一个接一个,形容连续不断。
  • 两蕃:指唐朝时期的两个边疆藩镇。
  • 静无虞:平静无忧,指边疆安定。
  • 渔阳:地名,今河北省境内,古时为军事重镇。
  • 豪侠地:形容地方多有英勇之士。
  • 笙竽:古代的两种乐器。
  • 云帆:如云的帆,形容船只众多。
  • 辽海:指渤海,古代称为辽海。
  • 粳稻:一种稻米。
  • 东吴:指长江下游地区,古代吴国的所在地。
  • 越罗:越地产的丝绸。
  • 楚练:楚地产的丝绸。
  • 舆台:古代指贵族的仆役。
  • 主将:军队的主要将领。
  • 位益崇:地位越来越高。
  • 气骄:气势傲慢。
  • 凌上都:凌驾于京城之上,指权势极大。
  • 边人:边疆的居民。
  • 议者:议论的人。
  • 死路衢:死在道路的交叉口,指被处死。

翻译

军队胜利归来的日子接连不断,两个边疆藩镇平静无忧。渔阳是个英勇之士聚集的地方,击鼓吹笙,热闹非凡。船只如云般转向渤海,从东吴运来的粳稻。越地的丝绸和楚地的绸缎,照耀着贵族仆役的身躯。军队的主将地位越来越高,气势傲慢,权势极大,凌驾于京城之上。边疆的居民不敢议论,议论的人会被处死在道路的交叉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边疆的繁荣景象和军队的威武气势,同时也隐含了对权势膨胀和言论受限的忧虑。诗中通过对渔阳豪侠地的热闹场景和军队主将权势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的安定与繁荣,但最后两句却透露出边疆居民的恐惧和言论的压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杜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湛的诗艺,将边疆的景象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