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

· 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胡笳(hú 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笛子。
  • 汉节:汉朝的使节,这里指汉朝的军队或使者。
  • 防河:指防守黄河。
  • 沧海:大海。
  • 奉诏:遵奉皇帝的命令。
  • 金微: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 形骸:身体。
  • 旌疏:旗帜稀疏,形容军队疲惫不堪。
  • 鸟兽稀:形容战地荒凉,鸟兽罕见。
  • 往来戍:指士兵来回戍守边疆。
  • 邺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翻译

城头上胡笳声声奏响,山边汉朝的军队归来。 为了防守黄河奔赴大海,遵奉皇帝的命令从金微出发。 士兵们苦于身体黝黑,旗帜稀疏,战地上鸟兽罕见。 哪里听得到他们来回戍守的消息,只恨邺城的围困已被解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通过“胡笳奏”和“汉节归”,诗人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士兵的归乡之情。诗中“防河赴沧海”和“奉诏发金微”揭示了士兵们远赴边疆的艰辛和遵命行事的无奈。后两句“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则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的疲惫和战地的荒凉。结尾的“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对边疆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