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高钱迟孔昭不至诗以速之

· 戴良
屡约湖曲游,良辰辄蹉跎。 及今风雨夕,一苇凌寒波。 遥遥度墟里,靡靡转坡陀。 暂息泉上楼,倚阑频啸歌。 此时知心友,愆期在山阿。 俦侣傒之久,不至复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屡约:多次约定。
  • 良辰:美好的时光。
  • :总是。
  • 蹉跎:虚度光阴。
  • 一苇:比喻小船。
  • :乘,驾。
  • 墟里:村落。
  • 靡靡:缓缓。
  • 坡陀:山坡。
  • 啸歌:高声歌唱。
  • 愆期:误期。
  • 山阿:山间。
  • 俦侣:同伴。
  • :等待。

翻译

多次约定在湖边游玩,美好的时光总是被虚度。 直到今夜风雨交加,我乘着小船穿越寒冷的波浪。 远远地穿过村落,缓缓地转过山坡。 暂时在泉水上的楼阁休息,倚着栏杆频频高歌。 此时,我知道的心友,误期在山间。 同伴们已经等待许久,他不来又该如何是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之夜乘舟游湖,期待友人孔昭到来的情景。诗中,“屡约湖曲游,良辰辄蹉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而“一苇凌寒波”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乘舟的孤寂与冒险。后文通过“遥遥度墟里,靡靡转坡陀”进一步以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