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孺兄弟水明楼春宵听雨歌
我家有斋名绿玉,斋前种得千竿竹。
君家亦有水明楼,半亩方塘山影流。
君频访我鳌山麓,我每寻君溪水曲。
与君来往十年馀,到此楼中几回宿。
今春买棹来相寻,峡江风起波涛深。
楼中宾主黯相对,四山阴翳生淫霖。
檐前坐听声声雨,聊把琴书供笑语。
烛尽犹然兴未阑,诗成自觉心相许。
潇潇风雨莫深愁,百尺楼中且暂留。
凭君貌出巴山夜,一幅丹青当卧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频:频繁。
- 鳌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作者与陈伯孺常去之地。
- 麓:山脚。
- 方塘:方形的水池。
- 阴翳:荫蔽,遮蔽。
- 淫霖:连绵不断的雨。
- 阑:尽,结束。
- 卧游:指欣赏图画或诗文等艺术作品来代替实际的游览。
翻译
我家有一个书斋名叫绿玉,书斋前种了上千根竹子。你家也有一个水明楼,那半亩大的方塘映着山影流动。你经常来鳌山脚下拜访我,我每次都去溪水弯曲处寻找你。我们这样来往已有十多年,在这楼中我曾多次过夜。今年春天我乘船来找你,峡江上风起波涛汹涌。楼中的主人和客人都黯然相对,四周山峦被阴云遮蔽,下起了连绵不断的雨。坐在屋檐下听雨声,只能用琴书来作为谈笑的媒介。蜡烛燃尽,我们仍然兴致不减,诗作完成后,我感到心灵相通。不要对潇潇风雨感到忧愁,就在这百尺楼中暂时停留吧。请你画出巴山夜雨的景象,一幅画作足以让我享受卧游之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陈伯孺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雅趣。通过“绿玉斋”与“水明楼”的对比,展现了两人生活环境的清雅。诗中“频访”、“每寻”等词语,表达了他们频繁的交往和深厚的情谊。在春宵听雨的场景中,琴书相伴,诗兴大发,体现了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最后,作者以“卧游”巴山夜雨图作结,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