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谷半偈庵赠顺公

· 徐熥
彼岸由来不易登,仲宣楼上遇名僧。 演成西竺三车法,传得南宗几佛灯。 纪腊每栽香国树,题诗常买剡溪藤。 漫言自昔耽禅说,身舍空门愧未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彼岸: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即涅槃。
  • 仲宣楼:古代楼名,此处可能指与名僧相遇的地方。
  • 西竺:指印度,佛教的发源地。
  • 三车法:佛教术语,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
  • 南宗:指禅宗的南派,以慧能为代表。
  • 佛灯:比喻佛法,如同明灯照亮人心。
  • 纪腊:佛教节日,即佛诞日。
  • 香国树:可能指佛教中的菩提树,象征智慧。
  • 剡溪藤:指用剡溪(今浙江嵊州)产的藤制成的纸,古代文人常用以题诗。
  • 耽禅说:沉迷于禅宗的教义。
  • 空门:佛教的别称,指超脱世俗的境界。

翻译

超脱生死的境界向来不易达到,我在仲宣楼上遇到了一位名僧。 他精通来自印度的三乘教法,传承了南宗禅宗的佛法智慧。 每逢佛诞日,他都会栽种象征智慧的菩提树,题诗时则使用剡溪藤纸。 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沉迷于禅宗的教义,但未能真正舍弃世俗,深感惭愧。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和对名僧的敬仰。诗中,“彼岸”、“西竺三车法”、“南宗几佛灯”等词语,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描述名僧的修行生活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诗人展现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未能完全舍弃世俗的遗憾和自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禅宗哲理的思考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