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主客仲员外见贺正除

五年承乏奉如纶,才薄那堪侍从臣。 禁署独闻清漏晓,命书惭对紫泥新。 周班每喜簪裾接,郢曲偏宜讽咏频。 忆昔曲台尝议礼,见君论著最相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承乏:谦辞,表示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
  • 奉如纶:像对待纶言(帝王的诏令)一样恭敬。
  • 禁署:指宫廷中的官署。
  • 清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此处指清晨的漏声。
  • 命书:指诏书。
  • 紫泥:古代用以封诏书的紫色泥土。
  • 周班:周朝的官阶。
  • 簪裾: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
  • 郢曲:楚国的歌曲,后泛指高雅的曲子。
  • 讽咏:吟咏。
  • 曲台:古代天子处理政事的地方。
  • 议礼:讨论礼仪。

翻译

五年来,我谦逊地承担着这个职位,像对待帝王的诏令一样恭敬,可惜我的才能不足以胜任侍从之臣。在宫廷的官署中,我独自听到清晨的漏声,面对新的诏书,我感到惭愧。周朝的官阶让我每次都高兴地与显贵们相接,而高雅的楚国歌曲则最适合频繁地吟咏。回忆起在曲台讨论礼仪的时候,我见到了你,你的论著最让我感到亲切。

赏析

这首诗是权德舆对自己官职升迁的感慨之作。诗中,“承乏”、“奉如纶”等词表达了他对自己职位的谦逊态度和对皇权的尊敬。通过“禁署独闻清漏晓”和“命书惭对紫泥新”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职责的敬畏和对新任命的谦卑。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与显贵交往的喜悦,以及对高雅文化的喜爱。最后,他回忆与仲员外的交往,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亲切感。整首诗语言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谦和而深沉的个性。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大臣。字载之,行三。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名士权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复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 3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