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曲

· 袁华
凉风被疏桐,一叶下井干。 夜气彻虚宇,露华凝微寒。 耿耿脩月光,流晖入重阑。 中宵抱孤影,晤昧发永叹。 良人远行迈,守边向三韩。 眷兹秋冬交,感时不遑安。 含嚬理箧笥,纫补在苟完。 层波展东绢,积雪明齐纨。 霜砧迭逸响,馀音彻云端。 粉题流素汗,雁足焚膏兰。 摼针秉刀尺,剪裁心悽酸。 县知肥瘠何,想像缝中单。 制成远寄将,缄封涕汍澜。 愿酬报国心,努力勤加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捣衣曲:古代妇女洗衣时用木棒敲打衣物的一种劳动歌曲。
  • 袁华:明代诗人。
  • 疏桐:稀疏的桐叶。
  • 井干:井栏。
  • 虚宇:空旷的屋宇。
  • 露华:露水。
  • 耿耿:明亮的样子。
  • 脩月:指月亮。
  • 重阑:重重的门。
  • 晤昧:昏暗不明。
  •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三韩:古代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这里指边远地区。
  • 眷兹:眷恋这里。
  • 含嚬:皱眉。
  • 箧笥:箱子。
  • 纫补:缝补。
  • 苟完:勉强完成。
  • 层波:指织物上的纹理。
  • 东绢:东方的绢帛。
  • 齐纨:齐国的细绢。
  • 霜砧:冰冷的砧板。
  • 逸响:飘逸的声音。
  • 粉题:粉笔。
  • 流素汗:流下白色汗水。
  • 雁足:指烛台。
  • 焚膏兰:点燃香料。
  • 摼针:穿针。
  • 刀尺:剪刀和尺子。
  • 县知:悬念。
  • 肥瘠:胖瘦。
  • 缝中单:衣服的里子。
  • 涕汍澜:泪流满面。

翻译

凉风吹过稀疏的桐叶,一片叶子落在井栏上。夜里的空气透彻空旷的屋宇,露水凝结成微寒。明亮的月光照进重重的门内。半夜抱着孤独的身影,昏暗中发出长叹。丈夫远行去守卫边疆,前往遥远的朝鲜。眷恋这里的秋冬交替,感慨时光匆匆,无法安心。皱着眉头整理箱子,勉强缝补衣物。织物上的纹理展开,像东方的绢帛和齐国的细绢一样明亮。冰冷的砧板上发出飘逸的声音,余音穿透云端。用粉笔记录下白色的汗水,烛台点燃香料。穿针引线,手持剪刀和尺子,剪裁时心中感到悲伤。悬念着他的胖瘦,想象着衣服的里子。制作完成后远寄给他,封好信封时泪流满面。希望他能报效国家,努力多吃一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妇女在深夜为远行的丈夫缝制衣物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她的孤独、忧虑和对丈夫的深情。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凉风”、“疏桐”、“露华”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夜晚氛围。同时,通过“含嚬理箧笥”、“摼针秉刀尺”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妇女的勤劳和对丈夫的牵挂。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