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绰墩

· 袁华
白云屏上倚危阑,陡觉梅风四月寒。 云接姑苏山莽苍,春生泽国水瀰漫。 粳稻再闻输贡赋,王师谁报渡桑乾。 道人筑就栖禅窟,好似香山八节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绰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白云屏:形容山峰如屏风,云雾缭绕。
  • 倚危阑:靠在危险的栏杆上。
  • 梅风:指梅雨季节的风。
  • 四月寒:四月时仍然感到寒冷。
  • 姑苏:苏州的别称。
  • 山莽苍:形容山色苍茫。
  • 春生泽国:春天使得水乡之地生机勃勃。
  • 水瀰漫:水波浩渺,形容水面广阔。
  • 粳稻:一种稻米。
  • 输贡赋:缴纳赋税。
  • 王师:指朝廷的军队。
  • 渡桑乾:渡过桑乾河,桑乾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 道人:指修道之人。
  • 筑就栖禅窟:建造了用于禅修的洞窟。
  • 香山八节滩:香山上的一个地名,八节滩是指水流湍急的地方。

翻译

我站在白云屏般的山峰上,倚靠着危险的栏杆,突然感觉到四月的梅风带来的寒意。远处的山与姑苏相连,山色苍茫,春天的生机使得水乡之地水波浩渺。听说又要缴纳稻米的赋税,不知朝廷的军队是否已经渡过了桑乾河。修道之人在这里建造了禅修的洞窟,这里的环境好似香山上的八节滩一样幽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白云屏”、“梅风四月寒”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山中的清幽与寒意,而“云接姑苏山莽苍”、“春生泽国水瀰漫”则进一步以壮阔的笔触展现了山水的辽阔与生机。后两句则通过“粳稻再闻输贡赋”、“王师谁报渡桑乾”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最后,诗人以“道人筑就栖禅窟,好似香山八节滩”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