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寺中戏效晚唐人五言近体二十首

震旦聊乞食,佛座涌金鳌。 骨瘦知吟苦,眉长见腊高。 香灯岩洞月,杖锡海门涛。 近失潇湘谱,瑶琴废不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乞食:化缘,指僧人向人求取食物或财物以维持生活。
  • 金鳌:金色的鳌,鳌是传说中的大海龟,这里指佛座上的装饰。
  • 骨瘦:形容身体瘦弱。
  • 吟苦:指苦吟,即苦心作诗。
  • 眉长:长眉,古代认为长眉是长寿的象征。
  • 腊高:指年龄大。
  • 香灯:供奉在佛前的灯。
  • 岩洞月:岩洞中的月光。
  • 杖锡:僧人用的锡杖。
  • 海门涛:海门,指海口,涛指波涛。
  • 潇湘谱:指琴谱,潇湘是湖南的两条河流,这里泛指中国南方的音乐。
  • 瑶琴:古代一种美玉制成的琴,泛指精美的琴。
  • 废不操:废弃不再弹奏。

翻译

在古称中国的震旦,我不过是为了求取食物,佛座上涌现出金色的鳌。 我这瘦弱的身躯,可见我苦心作诗的艰辛,长长的眉毛显示出我已年老。 在岩洞中,月光下,香灯静静燃烧,我手持锡杖,听着海口的波涛声。 近来失去了潇湘的琴谱,那精美的瑶琴也被我废弃不再弹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清源寺中的生活情景,通过“震旦乞食”、“佛座金鳌”等意象,展现了僧人的超脱与清贫。诗中“骨瘦吟苦”、“眉长腊高”反映了僧人的苦行与年岁,而“香灯岩洞月”、“杖锡海门涛”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最后两句“近失潇湘谱,瑶琴废不操”表达了僧人对世俗艺术的放弃,更显得其心境的淡泊与超然。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