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陈子韶宪使以二诗及书附贾舶见寄聊尔次荅
万里桥东贾客航,曾携明月到吴阊。
清猿响挟三巴俊,赤鲤心纡九派长。
终古埙篪还并协,此生旗鼓不相当。
夫君自有夔州调,刺史能无治草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阆中:地名,今四川省阆中市。
- 陈子韶:人名,明代官员。
- 宪使:官职名,指监察地方的官员。
- 贾舶:商船。
- 见寄:寄来的。
- 次荅:次韵回答。
- 万里桥:桥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 吴阊:指苏州,因苏州有阊门。
- 清猿响:指猿猴的叫声。
- 三巴:古地名,指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 赤鲤:红色的鲤鱼,这里比喻书信。
- 九派:指长江的众多支流。
- 埙篪:古代的两种乐器,这里比喻和谐。
- 旗鼓:比喻声势或力量。
- 夔州调:夔州(今重庆奉节)的音乐风格。
- 刺史:古代官职,地方行政长官。
- 治草堂:指管理或修缮草堂。
翻译
商船从万里桥东启航,你曾带着月光来到苏州。 猿猴的叫声与三巴的才俊相伴,红色的鲤鱼象征着书信,心意绵长如长江的九条支流。 自古以来,埙篪之音总是和谐,而我们此生的声势却难以匹敌。 你的音乐自有夔州的韵味,而作为刺史的你,是否也会管理那草堂呢?
赏析
这首作品是王世贞对陈子韶寄来的诗和书的回应。诗中,王世贞通过描绘商船、月光、猿声、鲤鱼等意象,展现了陈子韶的旅途与心境。他赞美了陈子韶的才华与音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陈子韶在声势上的差距。最后,他以夔州调与治草堂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对陈子韶的期待与赞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王世贞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艺术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