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月如练:月光皎洁如白练。
  • 持针线:指七夕节女子们穿针乞巧的习俗。
  • 仙裙玉佩:指仙女的服饰和佩饰。
  • 空自知:只有自己知道,无人分享。
  • 长信深阴:指长信宫,汉代宫殿,此处泛指深宫。
  • 瑶阶金阁:指宫殿中的台阶和楼阁,瑶、金形容其华美。
  • 数萤流:数着流萤,形容夜晚的静谧与寂寞。
  • 班姬:指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以才学著称,后被废。
  • 河汉:银河。
  • 看斗牛:指观看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翻译

长安城中的月光皎洁如白练,每家每户的女子都在这个夜晚手持针线,参与七夕的乞巧活动。仙女们的华丽裙裳和玉佩只有她们自己知晓,天上的仙女与人间是无法相见的。

在深宫之中,夜晚变得更加幽静,华美的台阶和楼阁间,我数着流萤,感受着夜晚的寂寞。班婕妤在这样的夜晚愁绪万千,深夜三更时分,她仰望银河,凝视着牛郎星和织女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七夕夜晚的长安城景象,通过月光、针线、仙女与宫廷女子的对比,展现了天上人间的隔阂与寂寞。诗中“月如练”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皎洁,而“持针线”则生动地表现了七夕的民间习俗。后两句通过“仙裙玉佩空自知”和“天上人间不相见”表达了仙女的孤独和天上人间的隔绝。诗的后半部分转入宫廷,以班婕妤的视角,描绘了深宫的幽静和她的无限愁思,以及对天上牛郎织女星的凝望,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和意境的凄美。

崔颢

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官司勋员外郎。现存诗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黄鹤楼》。少年时作的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他四处游历。崔颢吟诗甚勤,其友人笑他吟诗吟得人也瘦(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明人辑有《崔颢集》。李白叹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