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端居:闲居。“端”在这里表示“正、闲”之意。
  • 那(nǎ)复:又再。“那”字同“哪”,读作“nǎ”。
  • 秦筝:一种古乐器,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得名。
  • 纤指:女子细柔的手指。
  • 繁弦:指弦乐声的繁复。
  • 掩抑:形容声音低沉压抑。

翻译

我闲居在家中,心中正烦闷无绪,又再次弹起了秦筝。 纤细的手指传达出新颖的思绪,繁复的弦音流露出哀怨的情感。 筝声悠扬,让人思绪将要断绝,低沉压抑的音调中,哀怨的姿态又显现出来。 哪里是声音本身能让人感动,而是人自己的内心原本就不平静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弹筝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首句“端居正无绪”,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烦闷心情,为后文弹筝的行为做了铺垫。“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细腻地描写了弹筝者的手指动作和筝声所传达的情感,“新意”与“怨情”形成对比,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进一步描述了筝声的悠扬和压抑,以及所引发的情感波动。最后两句“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则点明了主题,不是声音本身有多么感人,而是人的内心原本就存在着各种情感和思绪。整首诗以筝声为媒介,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情感的表达,意境深沉,富有感染力。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