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筠巢翁韵兼呈翁

酒处能歌未尽陶,还从酒处说功劳。 每因兴去开三径,日对花来醉几遭。 春意满胸成浩笑,花神觌面见挥毫。 南山向晚无真意,只谩悲吟也未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筠巢翁: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尊长。
  • :指诗歌的韵脚,这里指按照筠巢翁的诗韵来作诗。
  • :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逸诗人,这里比喻饮酒作诗的乐趣。
  • 三径: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原指庭园中的小路,后泛指隐居之地。
  • 花神:指花的精神,也指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 觌面:直接面对,亲眼所见。
  • 挥毫:挥动毛笔写字或作画,这里指作诗。
  • 南山:指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征隐逸生活。
  • 真意:真实的情感或意义。

翻译

在饮酒时能够歌唱,却未能完全表达出陶渊明般的乐趣,还需在酒中谈论自己的功绩。每当兴致来时,便会开启隐居之地的小径,日日对着花儿沉醉不知归路。春意盎然,心中充满欢笑,花的精神直面而来,激发我挥毫作诗。到了傍晚,面对南山却无真正的情感流露,只是徒劳地悲吟,也未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饮酒、歌唱、作诗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中“酒处能歌未尽陶”一句,既表达了对陶渊明饮酒作诗生活的羡慕,也暗示了自己在酒中寻求灵感的情境。后文通过对春意、花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欢愉和对自然美的感悟。结尾处对南山的描写,则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真谛的思考,以及对自己诗歌创作未能达到更高境界的自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