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忠信薄于礼,道德如追蠡。将除愚乱因,应向薄华洗。 万有生于无,万无归一柢。昔之得一者,仁义犹稊米。 侯王孤寡身,玉石藏真体。道隐无名,德至无声。若昧若谷,乃冲乃盈。 冲气为和,万物以成。知足之足,无寡无倾。牖窥天见,郊却马鸣。 损之又损,无为无行。百姓之心,圣人之情。民注耳目,圣浑聪明。 十三生死地,出死而入生。死生犹断绝,何况辱与荣。 前之大笑者,毋为乱首惊。夫惟道德贞,以为天下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追蠡:追寻蠡测,比喻深入探究。
  • 稊米:比喻微小。
  • 孤寡:孤独无助。
  • :窗户。
  • 郊却:郊外退却,指隐退。
  • 辱与荣:耻辱和荣誉。

翻译

忠信在礼中显得薄弱,道德如同深入探究的蠡测。为了消除愚昧和混乱的根源,应当从浅薄的华丽中洗涤出来。万物从无中生出,又归于一个根本。过去那些得到“一”的,他们的仁义如同微小的稊米。侯王们孤独无助,他们的真实本体如同玉石。道隐藏在无名之中,德达到无声的境界。如果愚昧如谷,那么就是空虚而充满。冲气达到和谐,万物因此得以成就。知道满足的满足,没有多少也没有倾覆。从窗户窥见天意,郊外退却时听到马鸣。减少再减少,无所作为也无所行动。百姓的心思,圣人的情感。民众注视着耳目,圣人则浑然不觉聪明。十三种生死之地,从死亡中走出而进入生命。生死尚且如此断绝,何况是耻辱和荣誉。之前那些大笑的人,不要成为混乱的开始而惊慌。只有道德坚定,才能成为天下的正道。

赏析

这首作品深入探讨了道德与礼的关系,以及道德在治理天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忠信与礼、道德与浅薄,强调了道德的深邃与纯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追蠡”、“稊米”、“玉石”等,形象地描绘了道德的高远与不可捉摸。同时,通过对生死、荣辱的思考,表达了对于道德坚定不移的追求,以及对于混乱世道的警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