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骈拇
多骈旁枝,天下始疑。黼黻虫彝,明昧于离。钟吕竹丝,蔽聪者师。
耳目馀资,犹使情移。矧复名实,曾史杨墨。胶漆人寰,簧鼓士域。
坚白异同,长此安极。凡彼诸名,嚣嚣众鸣。适人之适,与物俱惊。
凫胫虽短,续之则懑。鹤胫虽长,断之则伤。使天下惑,矩千规亿。
礼乐步趋,诗书饮食。使天下殉,神尧智舜。臧谷均亡,蹠夷同殣。
其馀纷纷,彼见彼闻。不离彼文,余曷可群。余愧道德,何敢淫僻。
仁以为声,义以为色。非旷非朱,亦非所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成一指,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 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这里指华丽的装饰。
- 虫彝:指古代的铜器,这里比喻古老的传统。
- 明昧:明暗,这里指是非、对错。
- 离:分别,辨别。
- 钟吕:古代的乐器,这里指音乐。
- 竹丝:指乐器,如笛、箫等。
- 蔽聪:使听力受阻,比喻被迷惑。
- 簧鼓: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比喻言语的鼓动。
- 士域:指士人的领域。
- 坚白异同:指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坚白指儒家的坚持,异同指墨家的兼爱非攻。
- 嚣嚣(áo áo):喧哗声。
- 凫胫(fú jìng):野鸭的腿,比喻事物本来的样子。
- 懑(mèn):烦闷。
- 鹤胫:鹤的腿,比喻事物本来的样子。
- 矩千规亿:指各种规矩和标准。
- 臧谷:指古代的两个贤人,这里比喻好人。
- 蹠夷:指古代的两个恶人,这里比喻坏人。
- 殣(jìn):死亡。
- 彼文:指那些文字、文章。
- 淫僻:过度和偏颇。
- 仁以为声:以仁为声音,即以仁为表达。
- 义以为色:以义为颜色,即以义为表现。
- 非旷非朱:既不是空旷也不是红色,比喻不极端。
翻译
多余的分枝,天下开始怀疑。华丽的装饰和古老的铜器,是非对错难以辨别。钟声和竹笛,迷惑了听者的老师。耳目之外的依赖,仍然使情感转移。何况名与实,曾是史书中的杨墨之争。胶漆般的人际关系,言语的鼓动在士人领域。坚白的争论,长久以来难以达到极致。所有这些名声,喧嚣的众声。适应他人的适应,与万物一同惊奇。野鸭的腿虽短,若接长则感到烦闷。鹤的腿虽长,若截短则会受伤。使天下迷惑,无数的规矩和标准。礼乐的步伐,诗书的饮食。使天下屈从,神尧智舜。好人与坏人都同样死亡,盗贼与夷人同样埋葬。其余的纷纷扰扰,那些见闻。不离那些文字,我怎能与众不同。我愧对道德,怎敢过度和偏颇。以仁为声音,以义为颜色。既不是空旷也不是红色,也不是我所急切追求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骈拇”这一形象的比喻,批判了世间多余无用的装饰和传统,以及名实不符的现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黼黻虫彝”、“钟吕竹丝”等,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过度和偏颇的警惕。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道德理想的坚守。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孟冬二十八迅雷雨雹自朝及午歌以纪之 》 —— [ 明 ] 郭之奇
- 《 二十立夏下旬犹春月也作留春诗十首 》 —— [ 明 ] 郭之奇
- 《 赋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自感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首夏 》 —— [ 明 ] 郭之奇
- 《 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骈拇 》 —— [ 明 ] 郭之奇
- 《 宋九青给谏将联诗社诗以商之三首 》 —— [ 明 ] 郭之奇
- 《 念七早望烟景全收奇峰亦渐豁矣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