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奈何不祥器,而称君子人。 以兵强天下,荆棘满其身。胜人虽有力,杀人人岂亲。 将欲亲之,必与之邻。将欲邻之,必使其均。将欲均之,必与同贫。 无争之宝,时解众颦。无名之璞,我将独珍。天之大象,与世俱屯。 国之利器,非我得陈。天大王大,宜子宜民。王与天合,如露如春。 天下之性,如车有轮。知足知止,非义非仁。无为无欲,谁喜谁嗔。 无为而物归,天下何可违。无欲而人静,天下终自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尊贵、重要的客人。
  • 不祥器:不吉利的工具或手段。
  • 荆棘:带刺的植物,比喻困难或危险。
  • 将欲:如果想要。
  • :皱眉。
  • :未经雕琢的玉石。
  • :困难,困境。
  • :陈述,展示。
  • :生气。

翻译

能够成为万物中的尊贵宾客,天下又怎敢将我视为臣子。为何要用不吉利的手段,来称呼君子之人。 用武力在天下逞强,只会让身边充满荆棘。虽然胜过他人显示力量,但杀戮又怎能让人亲近。 如果想要亲近,必须先与之相邻。如果想要相邻,必须让一切平等。如果想要平等,必须共同面对贫穷。 无争的宝物,能时常解除众人的忧愁。无名的璞玉,我将独自珍视。天象之大,与世俱困。 国家的利器,不是我能轻易展示的。天大王大,适宜子民。王与天合,如露如春。 天下之性,如车轮转动。知足知止,不是义也不是仁。无为无欲,谁会欢喜谁会生气。 无为而万物归顺,天下又怎能违背。无欲而人心平静,天下终将自定。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无为而治、无欲则刚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比武力与和平、争斗与无争的不同结果,强调了无为和无欲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荆棘”、“璞玉”、“车轮”等,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整体上,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斗,从而达到和谐与平静的境界。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