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兴

何处秋声入短琴,江边萧瑟起枫林。 空歌白雪儿童笑,不负沧波老子心。 钓石摩挲云气暖,睡沙展转月痕深。 眼中昏嫁随时了,只有床头鬻犬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馀兴:余下的兴致。
  •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也用来形容景色凄凉。
  • 白雪:这里指高雅的诗歌或曲调。
  • 儿童笑:儿童的笑声,这里可能指儿童对高雅艺术的不解或不感兴趣。
  • 沧波:波涛,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老子心: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心境,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钓石:钓鱼时坐的石头。
  • 摩挲: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
  • 云气暖:云雾缭绕,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睡沙:在沙滩上睡觉。
  • 月痕深:月光照在沙滩上,留下的痕迹很深。
  • 昏嫁:指世俗的婚姻嫁娶。
  • 随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成或结束。
  • 床头鬻犬金:床头放着卖狗得来的金子,形容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

翻译

秋天的声音从何处悄悄渗入这短小的琴声中?江边的风吹过,枫林发出凄凉的响声。 我空自吟唱着高雅的《白雪》之歌,却引来儿童们的嘲笑,但我并不因此辜负了漂泊在波涛中的老子之心。 坐在钓鱼的石头上,摩挲着,感受着云雾带来的温暖;在沙滩上辗转反侧,月光在沙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眼前的世俗婚姻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了结,只有床头那卖狗得来的金子,是我简朴生活的见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江边,独自弹琴吟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诗中“白雪”与“儿童笑”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执着与世俗的不解。后句通过“沧波老子心”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接受与顺应自然的态度。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的超然。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