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汝学先生

· 陈繗
平生山斗仰斯文,讲席曾叨侍夜分。 程雪已知深为酢,合颜岂必厚于蕡。 蛟螭尚与云龙逐,驽马难追德骥群。 快见拜恩荣任处,御炉香煖紫衣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斗:比喻学问高深,如山之高,如斗之深。
  • 斯文:指文化、文学。
  • 讲席:指讲学的场所或职位。
  • :谦词,表示受到不应有的待遇。
  • 夜分:深夜。
  • 程雪:比喻学问的深厚。
  • :古代祭祀时用来调和酒的液体,比喻学问的调和与融合。
  • 合颜:指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
  • :古代一种香草,比喻美好的品质。
  • 蛟螭:古代传说中的龙类生物,比喻杰出的人才。
  • 云龙:比喻英才。
  • 驽马:劣马,比喻平庸之人。
  • 德骥:有德行的良马,比喻有德行的人。
  • 拜恩:受到恩宠。
  • 御炉:皇帝的香炉,象征皇恩。
  • 紫衣:古代高官的服饰,象征高贵。

翻译

我一生都仰慕学问的高深,曾在讲学的场所深夜侍奉。 学问的深厚已知如同调和的酒,和颜悦色的态度岂不比香草更美好。 杰出的人才与英才并肩,平庸之人难以追上有德行的人。 高兴地看到你受到恩宠,担任荣耀的职位,皇恩如同温暖的香炉,紫衣散发着芬芳。

赏析

这首诗是陈繗对王汝学先生的赞美和祝福。诗中,“山斗”、“斯文”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崇高敬意,而“讲席”、“夜分”则描绘了诗人侍奉学问的场景。通过“程雪”、“酢”等比喻,诗人赞美了王汝学的学问深厚且融会贯通。后句以“蛟螭”、“云龙”与“驽马”、“德骥”对比,突出了王汝学的杰出与不凡。结尾的“拜恩”、“御炉”、“紫衣”则预示了王汝学将受到皇恩,担任高官,享受荣耀。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学问和人才的尊重与赞美。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