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回德化与钟省庵年兄酌别二首

· 陈圭
长安陌上走红尘,杨子江头问去津。 满目莺花春欲尽,孤篷灯火夜常分。 堪怜萍梗真无定,唯爱芝兰久不闻。 此别应须各努力,中原麟凤网罗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ìn):朝见君主或宗教上的朝拜。
  • 陌上:街道上。
  • 走红尘:在繁华的尘世中奔波。
  • 杨子江:长江的别称。
  • 问去津:询问渡口,比喻询问前程或方向。
  • 莺花:莺鸟和花朵,泛指春天的景色。
  • 孤篷:孤独的船篷,指船只。
  • 灯火:指夜晚的灯光。
  • 萍梗:浮萍和断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芝兰:香草,比喻美好的品质或人物。
  • 麟凤:麒麟和凤凰,比喻杰出的人才。
  • 网罗:捕捉鸟兽的网,比喻搜罗或捕捉人才。

翻译

在长安的街道上奔波于红尘之中,站在杨子江边询问前行的渡口。 眼前满是莺鸟和花朵,春光即将逝去,孤独的船篷下,灯火常伴长夜。 可怜我这如浮萍断梗般无定的生活,只爱那久未听闻的芝兰之香。 此番别离后,我们各自努力吧,中原之地杰出人才频遭搜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长安的繁华与长江边的孤独之间的对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诗中“长安陌上走红尘”与“杨子江头问去津”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繁华喧嚣,后者则显得迷茫与寻求。后句通过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描绘,加深了时光易逝的哀愁。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尽管分别在即,但仍鼓励彼此努力,面对可能的挑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陈圭

明浙江黄岩人,字锡玄。洪武初,父陈叔弘有罪当死,自愿请代,帝欲赦之。刑部尚书开济谓不宜屈法以开侥幸之路。遂听其代死,而戍其父云南。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