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福严寺二十三题为梓上人赋般若寺

· 张翥
雪山一片雪,何日落中华。 皎洁无藏处,虚空自作花。 石厓穿乳窦,海岸叠潮沙。 底用分荆越,诸方总是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般若(bō rě):佛教术语,意为智慧。
  • 雪山:此处可能指喜马拉雅山,佛教中常用来象征清净之地。
  • 皎洁:明亮洁白。
  • 虚空:佛教中指无边无际的空间。
  • 石厓(yá):山崖。
  • 乳窦:钟乳石洞。
  • 海岸:海边。
  • 潮沙:被潮水冲刷的沙子。
  • 底用:何须。
  • 荆越:古代对楚国和越国的合称,泛指中国南方地区。
  • 诸方:各个地方。

翻译

一片雪山上的雪,何时能落在中华大地? 它明亮洁白,无处可藏,在虚空中自然绽放如花。 石崖穿透钟乳石洞,海岸叠起潮水冲刷的沙。 何须区分荆越之地,四方皆是我家。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雪山、虚空、石崖、海岸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佛教中的般若智慧和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诗中“雪山一片雪,何日落中华”寓意着清净的智慧何时能普及人间,而“皎洁无藏处,虚空自作花”则描绘了智慧的无所不在和自然之美。后两句“底用分荆越,诸方总是家”强调了佛教的普世价值,即无论何处,都是修行和悟道的场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诗意表达。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