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山凝翠台为上清道士刘伯达题

· 张翥
仙馆深居寂寞滨,千岩浓翠湿无尘。 筑台一日临风雨,驱石中宵使鬼神。 潭上昼游鱼听瑟,花间春醉鸟衔巾。 山灵不是藏真境,留待云栖学道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犀山:指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凝翠:形容山色苍翠,凝结如翠玉。
  • 上清:道教中的一个派别,指上清道士。
  • 刘伯达:人名,可能是诗中的道士。
  • 寂寞滨:指偏僻冷清的河边。
  • 千岩:指众多的山峰。
  • 浓翠:深绿的颜色。
  • 湿无尘:形容空气湿润,没有尘埃。
  • 筑台:建造高台。
  • 临风雨:面对风雨。
  • 驱石:驱使石头,指道士的法力。
  • 中宵:半夜。
  • 使鬼神:驱使鬼神,形容道士法力高强。
  • 潭上:水潭之上。
  • 鱼听瑟:鱼儿听音乐,瑟是一种古代乐器。
  • 花间:花丛中。
  • 春醉:春天里陶醉。
  • 鸟衔巾:鸟儿衔着布巾,形容景象生动。
  • 山灵:山中的神灵。
  • 藏真境:隐藏真正的境界。
  • 云栖:云中栖息,指隐居。
  • 学道人:学习道法的人。

翻译

在仙馆深处,寂寞地坐落在河边,四周是千岩万壑,绿意盎然,湿润而没有尘埃。 一日之内,筑起高台,面对风雨,半夜驱使石头,仿佛能驱使鬼神。 水潭之上,鱼儿在听瑟乐,花丛中,春天里陶醉,鸟儿衔着布巾。 山中的神灵并非隐藏真正的境界,而是留待那些云中栖息、学习道法的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上清道士在犀山深处的仙馆生活,通过“千岩浓翠湿无尘”等句,展现了山中的清幽与道士的超凡脱俗。诗中“筑台一日临风雨,驱石中宵使鬼神”等句,体现了道士的法力与神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道士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