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全上人
蜀中山水古所闻,知有五岳元非尊。
上人足迹半天下,锡端高曳衡湘云。
十年挂锡东海上,金峨雪窦晴相向。
灯分舍利塔畔光,钵共旃檀林下饷。
上人岁晏将何如,手持径寸摩尼珠。
剧谈似讷讷不讷,外貌如愚愚不愚。
上人此理知默契,所以不会唯深会。
二严二乘妙熟探,大千小干了无外。
南还欲鼓湘潭柂,天地江山等么么。
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锡端:指僧人所持的锡杖的顶端。
- 金峨雪窦:指金峨山和雪窦山,均为佛教名山。
- 舍利塔:存放佛骨舍利的塔。
- 旃檀:一种香木,常用于佛教仪式。
- 摩尼珠:佛教中的宝珠,象征智慧和清净。
- 剧谈似讷讷不讷:形容说话虽然缓慢,但言辞深刻。
- 二严二乘:指佛教中的两种修行方法,即戒严和定严,以及声闻乘和缘觉乘。
- 大千小了:指佛教中的大千世界和小世界,意味着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
- 湘潭柂:指湘潭的船桨,这里比喻上人将再次启程。
- 化城:佛教用语,指世间万物皆为幻化,非真实存在。
- 跏趺:佛教徒的一种坐姿,即盘腿而坐。
- 面墙坐:比喻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
翻译
蜀中的山水自古闻名,即便如此,五岳也并非至高无上。上人游历了天下各地,他的锡杖顶端仿佛挂着衡湘的云彩。十年间,他在东海边的金峨山和雪窦山间修行,与舍利塔的光辉和旃檀林的香气相伴。岁末之际,上人将何去何从?他手中握着一颗珍贵的摩尼珠。他虽然说话缓慢,但言辞深刻,外表看似愚钝,实则智慧非凡。上人深刻理解这些道理,因此他虽然不会深究,却能深刻领悟。他对佛教的二严二乘有着熟练的探索,对大千世界和小世界了如指掌。他打算再次启程前往湘潭,意识到世间万物皆为幻化,他愿意盘腿坐下,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历四方的僧人,他不仅对佛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修行,而且对世间万物有着超然的认识。诗中通过对比蜀中山水与五岳的地位,突出了上人的超凡脱俗。上人的修行生活被描绘得既神圣又宁静,他的智慧和悟性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上人选择再次启程,表达了他对世间幻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坚定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赞美和对上人修行生活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