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中暮归

· 张翥
扶桑铜柱若为标,南望兵氛久未销。 秋水涨河初放鳄,晚烟笼树尽鸣枭。 枕戈未睹栖于越,舞羽曾闻格有苗。 河北诸侯总戎翰,好宣忠力佐皇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监中暮归:在监狱中傍晚归来的意思。
  • 扶桑铜柱:扶桑,古代神话中的东方国名,铜柱,传说中的天柱,这里指遥远的边疆。
  • 若为标:若,如何;为标,作为标志。
  • 兵氛:战争的气氛。
  • 涨河:河水上涨。
  • 放鳄:释放鳄鱼,比喻释放凶猛的敌人。
  • 晚烟笼树:傍晚的烟雾笼罩着树木。
  • 鸣枭:枭,即猫头鹰,鸣枭指猫头鹰的叫声,常用来象征不祥或预示灾难。
  • 枕戈:枕着兵器,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 栖于越:栖,居住;越,古代国名,这里指边远地区。
  • 舞羽:古代的一种舞蹈,用以祈求和平或庆祝胜利。
  • 格有苗:格,感化;有苗,古代的一个部落,这里指边疆的民族。
  • 河北诸侯:指黄河以北的各地方势力。
  • 总戎翰:总,统领;戎翰,指军事文书,这里指军事指挥。
  • 好宣忠力:好,应该;宣,宣扬;忠力,忠诚与力量。
  • 皇朝:指当时的朝廷。

翻译

在监狱中傍晚归来,望着遥远的边疆,扶桑的铜柱如何能作为标志,南方的战争气氛久久未消。秋天的河水上涨,仿佛释放了凶猛的敌人,傍晚的烟雾笼罩着树木,到处是猫头鹰的叫声。虽然时刻准备战斗,但未能安居边远之地,曾经听说通过舞蹈祈求和平,感化了边疆的民族。黄河以北的各地方势力,应该统领军事指挥,宣扬忠诚与力量,辅助朝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监中暮归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边疆战乱、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扶桑铜柱”、“秋水涨河”、“晚烟笼树”等,构建了一幅边疆战乱与自然景观交织的画面。同时,通过对“枕戈”、“舞羽”等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最后,诗人呼吁河北的诸侯们应宣扬忠诚与力量,辅助朝廷,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忠诚精神的推崇。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