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文若本名家,志在匡社稷。
周览六合间,畴能托其迹。
降心事阿瞒,相与图僇力。
迅扫群雄尽,彼奸愈得职。
九锡从邺来,一死明夙昔。
宁如寄奴相,忧在后石画。
死犹擅元功,生不念王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若:指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
- 匡社稷:指辅佐国家,维护国家安定。
- 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 畴能:谁能。
- 阿瞒:曹操的小名。
- 僇力:合力,共同努力。
- 九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后世多指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赏赐。
- 邺:地名,曹操的根据地之一。
- 夙昔:往日,从前。
- 寄奴相:指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 后石画:指刘裕的谋略和计划。
- 擅元功:独揽大功。
- 王室:指皇帝及其家族。
翻译
荀彧本是名门之后,志在辅佐国家安定。他遍览天下,谁能托付其重任?他屈尊事奉曹操,共同谋划合力。迅速扫平群雄,曹操的奸诈更加得逞。九锡之赏从邺城传来,荀彧却以一死表明往日的忠诚。他宁愿不像刘裕那样,担忧的是刘裕的谋略和计划。死后仍独揽大功,生前却不念及王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荀彧和刘裕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权谋的看法。荀彧虽然辅佐曹操,但最终以死明志,显示了他的忠诚和清高;而刘裕虽然成功,但作者认为他过于权谋,不念及王室。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赞美了荀彧的忠诚,同时也对权谋之士提出了批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