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吾怜革除际,诸贤何不辰。
齐黄既首祻,希直亦谋臣。
白刃亘天来,谁能保生存。
桓桓铁尚书,血战挫燕人。
捐脰不肯回,一死识其真。
魏公椒房旧,大义乃灭亲。
下见武宁王,慨焉不辱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革除:指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 不辰:不逢时,指生不逢时。
- 齐黄:指齐泰和黄子澄,建文帝的重要谋臣,后被朱棣处死。
- 首祻:指被处死。
- 希直:指方孝孺,建文帝的另一位重要谋臣,后被朱棣处死。
- 白刃:指锋利的刀剑。
- 亘天:横贯天空,形容战争的惨烈。
- 桓桓:威武的样子。
- 铁尚书:指铁铉,建文帝的将领,后被朱棣处死。
- 捐脰:指断头,牺牲。
- 魏公:指徐达,明初名将,封魏国公。
- 椒房:指皇后的宫殿,这里指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皇后。
- 武宁王:指徐达,因其封地在武宁,故称。
翻译
我爱怜那些在革除时期,生不逢时的诸位贤士。齐泰和黄子澄已经首当其冲被处死,方孝孺也是一位谋臣。锋利的刀剑横贯天空而来,谁能保证生存?威武的铁尚书,血战挫败了燕人。他捐躯断头也不肯回头,一死彰显了他的真实。魏公是皇后的父亲,他坚守大义,甚至灭亲。他面对武宁王,慨然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明初建文帝时期忠臣烈士的哀悼与敬仰。诗中,“革除际”指的是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这一时期许多忠于建文帝的臣子被杀。诗人通过提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牺牲,以及铁铉的英勇抵抗,展现了他们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最后提及徐达,虽其女为朱棣皇后,但他仍坚守大义,不辱没身份,体现了诗人对忠义之士的崇高敬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沉痛而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