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山栖霞寺颇得泉石之胜因访明征君僧绍故址读江令诸篇遂效其体
宿雨敛西昏,翔阳舒东白。
松涧纷相悦,溪喧若趋敌。
迤逦叩山椒,熹微露榜额。
焚香礼空王,问饭得香积。
灵骨吐双图,佛螺现千碧。
兴来不虚返,缘源渐有获。
飞泉激冰雪,余韵铿金石。
一线脂蚁通,双崖巨灵劈。
如闻大士音,恍作海潮色。
征君毕世栖,冥心自乐国。
江令终宵憩,返念仍焰宅。
伊余迷晚径,一壑乖定力。
已惭战胜肥,虚恋嚣中寂。
逝言涤无明,将从度公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摄山:即栖霞山,位于今南京市东北。
-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
- 泉石之胜:指山中的泉水和奇石,形容景色优美。
- 明征君:指南朝齐的隐士明僧绍,曾隐居于栖霞山。
- 江令:指江总,南朝陈的文学家,曾任尚书令。
- 焚香礼空王:空王,佛教对佛的尊称,此处指在寺庙中焚香礼佛。
- 问饭得香积:香积,佛教中的香积国,此处指在寺庙中得到食物。
- 灵骨吐双图:灵骨,指佛骨,双图可能指佛像或佛教图案。
- 佛螺:指佛像头上的螺髻。
- 缘源:指探寻事物的根源。
- 一线脂蚁通:形容山间小径狭窄,仅容蚂蚁通过。
- 双崖巨灵劈:形容两崖壁立,如同巨灵神劈开。
- 大士:佛教中对菩萨的尊称。
- 海潮色:形容声音如海潮般宏大。
- 征君毕世栖:指明僧绍一生隐居。
- 冥心自乐国:冥心,指内心深沉,乐国,指理想中的乐土。
- 江令终宵憩:指江总在寺庙中过夜休息。
- 返念仍焰宅:焰宅,佛教用语,指烦恼的世界,此处指江总虽在寺庙中休息,但心中仍有世俗的烦恼。
- 伊余:我。
- 一壑:指隐居的山谷。
- 定力:佛教用语,指坚定的意志力。
- 战胜肥:指通过修行战胜了肉体的欲望。
- 嚣中寂:指在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 逝言:指离开时说的话。
- 涤无明:无明,佛教用语,指愚昧无知,涤无明即消除无知。
- 度公:指高僧,此处可能指作者希望跟随高僧修行。
翻译
昨夜的雨停了,西边的天空渐渐昏暗,而东方的太阳则显得更加白亮。松树和溪涧似乎都在欢快地迎接,溪水喧闹如同奔赴战场。我沿着曲折的小路敲打着山腰,微弱的光线中隐约可见寺庙的匾额。在寺庙中焚香礼佛,得到了食物。佛骨上似乎浮现出双重的图案,佛像头上的螺髻闪烁着千种碧色。兴致勃勃地不愿空手而归,我开始探寻事物的根源,逐渐有所收获。飞泉如同冰雪般清澈,余音如同金石般铿锵。一线小径仅容蚂蚁通过,两崖壁立如同被巨灵神劈开。仿佛听到了菩萨的声音,声音宏大如同海潮。明僧绍一生隐居于此,内心深沉,自得其乐。江总在寺庙中过夜休息,但心中仍有世俗的烦恼。我迷失在晚间的山径中,一壑之地让我失去了坚定的意志。我已惭愧地战胜了肉体的欲望,却仍贪恋喧嚣中的宁静。离开时我说要消除无知,希望能跟随高僧修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游摄山栖霞寺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体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词汇和意象,如“焚香礼空王”、“灵骨吐双图”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感。同时,通过对明僧绍和江总的不同生活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