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建武薄三公,尚书领西掖。
虽复当枢要,厥佩犹铜墨。
久次文无害,始为二千石。
尾大终压身,备物仍典册。
千载同兹恨,学士充内职。
上可蔽主权,下不膺吏责。
却顾九列人,黯黮无颜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 薄三公:轻视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通常指太尉、司徒、司空)。
- 尚书: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 西掖:指尚书省,因位于皇宫西侧而得名。
- 枢要:关键、重要职位。
- 铜墨:指低级官员的印章和文书,比喻官职低微。
- 久次:长期按次序。
- 文无害:指文官不害人。
-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指高级官员。
- 尾大终压身:比喻小官虽小,但积少成多,最终也能压垮人。
- 备物:指官职所配备的物品,如印章、文书等。
- 典册:指官职的记录和文书。
- 内职:指宫廷内的官职。
- 蔽主权:掩盖或削弱君主的权力。
- 膺(yīng):承担。
- 九列人:指朝中的九卿,即高级官员。
- 黯黮(àn dàn):昏暗无光,比喻失意或无生气。
翻译
东汉建武年间,朝廷对三公这样的高官都显得轻视,尚书这样的官员虽然掌管西掖,但他们的佩饰也只是普通的铜墨,显示出他们的官职并不显赫。长期按次序晋升,即使文官不害人,也只是刚刚达到二千石这样的高级官职。小官虽小,但积少成多,最终也能压垮人,他们配备的物品和官职记录也只是形式上的。千百年来,这些学士充任宫廷内的职务,他们上可以掩盖君主的权力,下则不承担具体的吏责。回头看看那些朝中的九卿,他们显得黯淡无光,毫无生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汉时期官场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官员的地位和权力的微妙关系。诗中“建武薄三公”一句,直接点出了当时朝廷对高官的轻视态度,而“尚书领西掖”则进一步以尚书这一职位为例,说明即使是掌管重要文书的官员,其地位也并不显赫。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内职”和“九列人”的对比,揭示了宫廷内官员与朝中高级官员之间的权力差异和心态对比,表达了对当时官场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