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虎行

我闻虎为百兽尊,长啸风声振林木。冯妇往矣卞庄远,谁哉致此驰京国。 国中观者日旁午,传闻贡自汝王府。朝来策马出郊原,奇绝此生称快睹。 彩茵文槛双阑干,苑门守者皆中官。日食一羊未为乐,咆吼直欲趋巑岏。 目光悬镜蹻难狎,张牙奋爪试骄踏。蓄威尚有负嵎势,一怒千人为废怯。 豢养不知今几春,猛悍牢笼当已驯。御此或有黄公术,化后孰辨牛哀身。 间关水陆渺何许,置身直拟上林里。络绎应飞传道尘,光荣二鸟宁堪比。 帝阍可望不可呼,欲献不献还踌躇。逍遥未及轩中鹤,局蹐宁如辕下驹。 异物圣世匪所玩,养虎况复自遗患。旅獒谁续宝贤书,天马谩侈清庙赞。 君不见凤凰来郊麟在薮,虎豹长驱远中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冯妇:指古代传说中能驯服老虎的人。
  • 卞庄:古代勇士,曾刺虎。
  • 驰京国:指迅速传到京城。
  • 旁午:形容事情繁忙,交错。
  • 汝王府:指汝南王的府邸。
  • 中官:指宦官。
  • 巑岏:形容山峰高耸。
  • 负嵎:背靠山崖。
  • 黄公术:指古代传说中能驯服猛兽的黄公的技艺。
  • 牛哀:指古代传说中能化身为虎的牛哀。
  • 帝阍:指天帝的门,比喻朝廷。
  • 旅獒:指古代传说中的猛兽。
  • 宝贤书:指珍贵的书籍。
  • 天马:指神马。
  • 清庙:指祭祀祖先的庙宇。
  • :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翻译

我听说老虎是百兽中的尊者,一声长啸能震动林木。冯妇已经远去,卞庄也已不在,谁能将这样的猛兽带到京城呢?

京城中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听说这老虎是从汝南王的府邸进贡来的。早晨我骑马出城,看到这一奇景,真是此生一大快事。

彩色的垫子和华丽的栏杆围绕着老虎,看守的人都是宦官。老虎每天吃一只羊,但似乎并不快乐,它咆哮着,似乎想要冲向高耸的山峰。

它的目光如同悬挂的镜子,难以亲近,张开利齿,挥舞爪子,试图展示它的威猛。它还有背靠山崖的气势,一旦发怒,千人都会感到害怕。

这老虎被豢养了不知多少年,它的猛悍似乎已经被驯服。也许有人掌握了黄公的驯兽技艺,但化身为虎的牛哀又有谁能分辨呢?

这老虎经历了漫长的水陆旅程,最终置身于上林苑中。它的到来引起了轰动,其荣耀甚至超过了传说中的二鸟。

我望着天帝的门,却无法呼唤,想要献上这老虎,却又犹豫不决。我逍遥自在,但不及轩中的鹤,局促不安,又怎能比得上辕下的驹马。

在圣明的时代,异物不应被玩弄,养虎反而会自找麻烦。旅獒的传说谁来续写,珍贵的书籍又有谁来赞美。

你看,凤凰在郊外飞翔,麒麟在草丛中嬉戏,虎豹被远远地驱赶出了中土。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老虎的描绘,展现了其威猛与孤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和命运的感慨。诗中,老虎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既是百兽之尊,又是一种被束缚的力量的象征。作者通过对老虎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由与束缚、荣耀与孤独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如对宦官的提及,以及对异物被玩弄的忧虑。整体上,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古诗。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