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姚孝子庐偶书

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 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 两鬓蓬常乱,双眸血不开。 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拱木:指墓地上的树木,拱形生长,象征墓地。
  • 周道:大道,这里指通往墓地的大路。
  • 荒庐:荒废的庐舍,指姚孝子的居所。
  • 积古苔:长满了古老的苔藓,形容荒凉。
  • 鱼因感姜出:传说中鱼会因为感应到姜太公的钓钩而跃出水面,这里比喻诗人因感怀而来到姚孝子的庐舍。
  • 鹤为吊陶来:传说中鹤会飞到陶渊明的墓前哀悼,这里比喻诗人来此吊唁。
  • 两鬓蓬常乱:形容诗人因忧愁而头发蓬乱。
  • 双眸血不开:形容极度悲伤,眼睛红肿无法睁开。
  • 圣朝敦尔类:指在圣明的朝代,像姚孝子这样的孝行是被推崇的。
  • 非独路人哀:不仅仅是过路的人会感到悲哀。

翻译

墓地上的树木拱形生长,遮蔽着通往大道,荒废的庐舍长满了古老的苔藓。 我像鱼因感应到姜太公的钓钩而跃出水面,像鹤飞到陶渊明的墓前哀悼一样,来到这里。 我的两鬓头发常常蓬乱,双眼因悲伤而红肿无法睁开。 在这样一个圣明的朝代,推崇像姚孝子这样的孝行,不仅仅是过路的人会感到悲哀。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对姚孝子的一种哀悼和赞美。诗中通过描绘荒凉的墓地和荒废的庐舍,以及诗人自己因悲伤而憔悴的形象,表达了对姚孝子孝行的敬仰和对其逝去的哀痛。诗中运用了“鱼因感姜出”和“鹤为吊陶来”两个典故,巧妙地比喻了自己的到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604篇诗文